深度可分离卷积与LoRA的哲学思辨
深度可分离卷积与LoRA的哲学思辨
本文档整理了关于两种核心的模型压缩与效率提升技术——深度可分离卷积和低秩近似(特别是LoRA)的详细讨论,并保留了关于两者核心假设差异的深入探讨。
深度可分离卷积 (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
深度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在当下仍然是一种非常常用且重要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技术,尤其在轻量级网络和资源受限的应用场景中。
核心优势:显著降低计算成本和参数量
深度可分离卷积的核心思想是将传统的卷积操作分解为两个独立的步骤:深度卷积(Depthwise Convolution)和逐点卷积(Pointwise Convolution)。 这种分解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和模型参数。
- 深度卷积:对输入的每个通道独立应用一个卷积核,不改变通道数。
- 逐点卷积:使用1x1的卷积核来组合深度卷积的输出,实现通道间的特征融合。
通过这种方式,深度可分离卷积能够以远低于标准卷积的计算成本实现特征提取。
应用场景:移动端和嵌入式设备的首选
正是由于其高效的特性,深度可分离卷积成为许多著名轻量级网络架构的基石,这些网络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嵌入式设备等计算资源有限的平台。
- MobileNets系列:由谷歌提出的MobileNet是深度可分离卷积最典型的应用之一,旨在为移动和嵌入式设备提供高效的计算机视觉模型。 从MobileNetV1到V3,深度可分离卷积一直是其核心组件。
- EfficientNets系列:这一系列模型通过复合缩放网络深度、宽度和分辨率,实现了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拥有更少的参数量和计算量,而深度可分离卷积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 Xception:另一款深受影响的架构,深度可分离卷积是其基本构建块。
优缺点权衡
尽管深度可分离卷积非常高效,但它也存在一些固有的权衡:
优点:
- 参数量少:相比标准卷积,参数数量可以显著减少。
- 计算量小:所需的乘法运算次数大幅降低,从而加快了模型的推理速度。
- 适用于资源受限的场景:使其成为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实时图像处理和识别任务的理想选择。
缺点:
- 模型容量可能降低:由于参数量减少,模型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能会弱于使用标准卷积的同等规模网络,这可能导致在某些复杂任务上精度略有下降。
- 通道信息和空间信息分离处理:深度卷积独立处理每个通道,没有有效利用不同通道在相同空间位置上的特征信息。
Brainstorm Q&A: 低秩近似与LoRA
问:低秩近似呢?
答: 与深度可分离卷积类似,低秩近似(Low-Rank Approximation)或低秩分解(Low-Rank Factorization)在当前的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压缩和高效微调方面,不仅常用,而且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基本原理到前沿应用,低秩近似都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大语言模型(LLMs)时代,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核心思想:抓住数据的主要矛盾
低秩近似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大的矩阵(例如神经网络中的权重矩阵)内部存在大量冗余信息,其大部分信息可以由几个关键的、主要的模式来表示。通过找到这些主要模式,就可以用几个更小的矩阵来近似表示原始的大矩阵,从而实现“降维”和压缩。
最经典的低秩近似技术是奇异值分解(SVD)。SVD可以将一个矩阵分解为三个矩阵的乘积,通过只保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最大的奇异值及其对应的奇异向量),就可以得到原始矩阵的最佳低秩近似。
当前主要应用场景
- 模型压缩:这是最直接的应用。通过将神经网络中(特别是全连接层和卷积层)的权重矩阵分解为低秩形式,可以大幅减少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复杂度,从而降低存储需求和加快推理速度。
- **大语言模型的高效微调 (PEFT)**:这是低秩近似当前最热门和最成功的应用之一,其代表技术就是 **LoRA (Low-Rank Adaptation)**。
- 背景:完整微调一个拥有数百亿参数的LLM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
- LoRA的做法:在微调时,冻结原始预训练模型的绝大部分权重,而在模型的某些层(如Transformer的注意力层)旁边增加小型的“旁路”,这些旁路由两个低秩矩阵构成。训练时,只更新这两个小矩阵的参数。
- 效果:LoRA使得用极少的参数(通常不到原始模型的1%)就能实现与全量微调相媲美的性能,极大地降低了LLM的个性化和领域适配成本。
优缺点总结
优点:
- 显著减少参数:能有效压缩模型大小,节省存储空间。
- 提升计算效率:将一个大的矩阵运算分解为几个小矩阵运算,减少了计算量,提升了训练和推理速度。
- 理论基础坚实:有严格的数学理论(如SVD)作为支撑,效果稳定。
- 催生高效新范式:如LoRA,彻底改变了大模型的微调方式。
缺点:
- 可能损失精度:低秩近似是一种有损压缩,如果秩(rank)选择不当(过低),会丢失过多信息,导致模型性能下降。
- 秩的选择困难:如何为网络的不同层选择最优的秩是一个非平凡的挑战,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启发式方法。
问:会使原矩阵的秩小于k 也就是我们在做低秩分解时默认原参数矩阵的秩是远远不满秩的 这和我在lora中的学习不太相同 Lora认为参数矩阵是满秩而变化的矩阵秩很小
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准且深刻的观点!这确实是理解LoRA与传统低秩分解用于模型压缩的关键区别所在。您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这两者之间存在哲学差异。
传统低秩分解(用于模型压缩):其基本假设是权重矩阵
W本身是过参数化的,存在大量冗余。也就是说,这个巨大的矩阵的“内在秩” (intrinsic rank) 其实很低。因此,我们可以直接用一个低秩矩阵W' ≈ BA来替代原始的W。LoRA(用于参数高效微调):它的假设完全不同。LoRA认为,一个经过大规模预训练的模型,其权重矩阵
W₀是高质量的,甚至是满秩的,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我们不应该去破坏它。然而,当模型为了适应某个下游新任务时,所需要的参数更新量ΔW是低秩的。这个核心假设被称为“低秩适应假设”(Low-Rank Adaptation Hypothesis)。
问:就是说假设不同?
答: 是的,完全正确!这两种技术最根本、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基本假设完全不同。
- 传统低秩近似:假设“存量”(原始权重
W)有冗余。 - LoRA:假设“增量”(权重更新
ΔW)是低维的。
问:低秩近似就不太好?
答: 不能简单地说“低秩近似就不好”。更准确的说法是:传统低秩近似和LoRA是为解决不同问题而设计的、各有千秋的工具。
- 传统低秩近似像一把大剪刀,目标是把一块布(原始模型)剪小,让它能放进一个小盒子里(部署到手机上)。它解决的是部署的成本问题。
- LoRA像一个“外挂”的别针配饰。它保持你的衣服(原始模型)完整无缺,只是在上面别了一个小小的、漂亮的配饰。它解决的是微调的成本问题。
问:两个假设是矛盾的啊 总有一个是不太对的吧
答: 您提出了一个直击要害的问题。如果我们将它们视为对同一个神经网络权重矩阵的绝对、普适的描述,那么这两个假设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它们更像是:“在不同的场景和目标下,哪个假设更接近事实,或者说,哪个假设是更有用的抽象。”
- 传统低秩近似的合理性:源于神经网络的**过参数化 (Over-parameterization)**。模型参数存在大量冗余,因此可以被压缩。
- LoRA假设的精妙之处:它区分了两种知识。预训练获得的通用知识 (
W₀) 是复杂且信息密集的(高秩的),不应被破坏。而微调获得的特定知识 (ΔW) 是为了适应一个狭窄的下游任务,这种“适应”的内在维度很低(低秩的)。
结论: LoRA的假设,在描述“大型预训练模型微调”这一特定现象时,显然是“更对”的,也更精确。它修正了我们对权重矩阵的简单看法:虽然整个模型可能存在冗余,但预训练好的权重 W₀ 是一个精心优化的平衡体,直接对其进行低秩近似是一种粗暴的操作。而假设微调的“变化量”ΔW是低秩的,则是一个更优雅、更精确、也更符合大模型知识迁移直觉的假设。
整理自: 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 Still Used